Bowlby(1969)的依恋理论认为,母亲与婴儿的早期互动模式(如敏感性、回应性)直接影响儿童的安全感与社会化发展。Ainsworth(1978)通过“陌生情境实验”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、回避型和矛盾型,并指出安全型依恋与母亲的温暖、稳定的关爱密切相关(Ainsworth et al., 1978)。
2 生物学视角:神经内分泌机制
生物学研究表明,母爱与多种激素(如催产素、多巴胺)相关。催产素(Oxytocin)在母婴 bonding 中起关键作用(Feldman, 2012),而母性行为还涉及前额叶皮层、杏仁核等脑区的激活(Kim et al., 2016)。此外,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,母亲的早期压力可能通过基因表达影响后代的情绪调节能力(Meaney, 2010)。
3 社会学视角:文化与环境的调节作用
母爱表达受社会规范和经济条件影响。例如,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母亲的牺牲精神,而个人主义文化可能更注重自主性(Kagitçibasi, 2007)。经济压力也可能削弱母亲的养育能力,导致“毒性压力”(toxic stress)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(Shonkoff et al., 2012)。